医疗器械有效期缩短的许可事项变更要求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近日发布了《产品货架有效期缩短,是否不需在许可事项变更申请中再提交技术文件》的共性问题解答:
虽然产品货架有效期缩短后,产品在储存周期内质量发生变化的风险降低,但注册人在申请许可事项变更时,建议提供合理解释和必要的支持性资料,例如完成实时稳定性试验后发现产品货架有效期应缩短,建议提供该实时稳定性试验验证资料。
我们来对其进行解读:
产品的货架有效期是医疗器械注册证上的一项关键许可信息。当企业决定对已批准的有效期进行任何修改时,都必须启动许可事项变更流程。一个常见的疑问是:如果我是将有效期从3年“缩短”为2年,产品的风险是降低的,那么是否就可以简化流程,无需再提交技术支持文件了?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缩短有效期同样是一项严肃的医疗器械变更注册,需要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支持。
核心误区:有效期缩短 ≠ 无需技术文件
虽然从逻辑上看,缩短有效期确实降低了产品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因性能衰减而带来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变更过程可以省略技术文件的支持。
监管机构的核心考量在于,任何对已批准注册事项的更改,都必须是基于科学依据和客观数据的审慎决策,而非随意的商业调整。审评人员需要理解企业“为何”要做出此项变更,并确认这一变更的背后有合理、可追溯的原因。
变更申请所需的核心资料
因此,即使是申请医疗器械有效期缩短,企业也应在变更申请中主动、清晰地提供以下核心资料:
合理的变更解释
企业必须提供一份书面的、逻辑清晰的变更情况说明。这份说明应详细阐述决定缩短有效期的原因。例如,是基于对上市后产品稳定性趋势的持续监控,为确保更高的安全冗余而做出的主动调整?还是新完成的实时稳定性研究数据显示,在原定效期末端,某些指标出现了临近限值的趋势?清晰的解释是审评沟通的第一步。
必要的支持性验证资料
解释必须有数据作为支撑。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支持性资料,就是产品的实时稳定性研究报告。
- 典型案例:某产品在最初医疗器械注册时,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获得了36个月的有效期批准。之后,企业按计划完成了实时的稳定性研究。如果在第30个月的测试点,发现某项关键性能指标虽然仍在合格范围内,但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基于风险预防原则,企业决定将有效期主动缩短为24个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在变更申请中,提交这份完整的实时稳定性研究报告,作为支持其将有效期缩短为24个月的客观证据。
钦思咨询申报建议
总而言之,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有效期,其变更的核心原则都是“基于证据”。任何对产品有效期的调整都应被视为一次严肃的技术决策,并辅以相应的验证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维持一份动态、完整的稳定性研究档案,不仅是质量体系的要求,更是企业在面对法规变更、进行产品优化时,能够快速、合规响应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