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无效设盲的风险与规避方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近日发布了《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设盲》的共性问题解答:

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试验中应对试验体外诊断试剂和对比方法(如有)的试验操作者和结果评价者设盲,使其在试验过程中不知晓受试者的疾病诊断或其他相关检测结果等信息,从而避免引入偏倚。因此,临床试验过程中,应由专门的人员对试验体外诊断试剂和对比方法检测的样本进行编盲,编盲者应独立于其他人员。例如,针对所有待测样本设置随机编号,试验操作者和结果评价者只能看到随机编号。应注意,试验体外诊断试剂和对比方法检测样本的随机编号应相互无明显对应关系,若通过样本随机编号能够间接推断试验体外诊断试剂检测样本与对比方法检测样本来自同一受试者,此为无效设盲。对于结果判读受主观影响较大的对比试验,如通过肉眼判读的胶体金法检测试剂、血型检测试剂等,应尤其注意保证在试验过程中实现有效设盲,并按照临床试验方案要求在相应的临床试验阶段保持盲态,避免引入偏倚。

我们来对其进行解读: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明确了在体外诊断(IVD)试剂临床试验中进行盲法研究的必要性。然而,理解“为何要设盲”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在具体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设盲”。一个设计不当或执行不严谨的盲法,不仅无法消除偏倚,反而可能给研究带来致命的缺陷。

关键角色:独立的编盲者

有效设盲的第一步,是明确的职责分离。 临床试验方案中应指定专门的、独立的人员(或团队)担任“编盲者”。该人员的核心职责是接收原始临床样本,对其进行重新编码(即“编盲”),然后再将编盲后的样本分发给执行检测的实验室人员。

“独立性”是关键:编盲者不能参与后续的样本检测、结果判读或数据分析等任何工作,以确保其是连接临床信息与盲化样本的唯一、中立的“桥梁”。

核心操作:样本的随机化与匿名化

随机编号的分配

最常用的设盲操作,是为所有待测样本(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分配一个唯一的、无规律的随机编号。这样,试验操作者和结果评价者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所能看到的仅仅是这些与临床信息完全脱钩的随机编号,从而无从得知样本的来源或预期结果。

必须警惕的“无效设盲”

这是设盲操作中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无效设盲是指,虽然样本被重新编号,但通过编号规律,研究者可以轻易地推断出哪些样本来自同一个受试者。

  • 错误示例:将来自同一个受试者的样本,分别编号为 A-001(用于试验试剂)和 B-001(用于对比试剂)。检测人员可以轻易猜到 A-001B-001 是一对,这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操作或结果判读,从而使盲法失效。
  • 正确做法:来自同一受试者的配对样本,其随机编号应完全无关联。例如,可以编号为 KFR-832PWS-509

主观判读项目的重点关注

虽然所有试验都应遵循严格的盲法,但对于那些结果判读受主观影响较大的项目,有效设盲显得尤生为重要。 例如,通过肉眼判读颜色变化的胶体金法检测试剂、血型检测试剂等。对于这类产品,任何可能暗示样本真实情况的信息,都可能对判读者的主观判断产生显著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的最终结论。

钦思咨询实施建议

总而言之,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设盲的成功,不仅在于方案设计,更在于流程执行。其核心在于“职责分离”和“信息隔断”。通过设立独立的编盲者,并采用真正随机、无关联的样本编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盲法的有效性。在启动试验前,对整个盲法流程进行反复推演和确认,是保障临床数据客观、公正的关键一步。对于复杂的多中心研究,寻求专业的医疗器械注册咨询来设计盲法和数据管理方案,是保障项目成功的明智之选。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