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假体临床评价的路径选择与特殊要求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近日发布了《如何理解踝关节假体临床评价推荐路径》的共性问题解答: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子目录11、12、13、14、15、17、22相关产品临床评价推荐路径使用说明》文件所述:“推荐路径文件”中标注“同品种”的产品,当通过非临床研究未能证明差异性部分的安全有效性,即《决策是否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中提出的“已有证据不能证明产品符合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时,需提交申报产品的临床试验资料。对于生物型踝关节假体,在踝关节部位应用生物固定方式的有效性难以通过非临床研究确认,需提交申报产品的临床试验资料。

我们来对其进行解读:

选择正确的临床评价路径,是高风险植入物医疗器械注册申报中的关键战略决策。官方发布的临床评价推荐路径文件,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然而,对于踝关节假体这类复杂产品,深入理解推荐路径背后的“但书”和“例外”则更为重要。

推荐路径的普遍原则

根据相关指导文件,踝关节假体被标注为推荐通过“同品种”对比的路径进行临床评价。这条路径的基本原则是: 如果通过与已上市同品种产品的对比,以及通过非临床研究(如生物力学测试、动物实验等),能够充分证明申报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可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的触发条件

但该原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申报产品与同品种产品存在差异,且这些差异性部分的安全有效性,无法通过非临床研究来充分证明时,企业就必须开展临床试验。

生物型踝关节假体的特殊性

正是上述“临床试验的触发条件”,构成了生物固定型踝关节假体临床评价路径的特殊要求。

为何非临床研究“难以确认”有效性

生物固定型假体,是指其表面具有多孔涂层等结构,旨在通过诱导自体骨长入来实现假体的长期稳定固定。对于髋、膝关节,这一固定方式已有数十年的成熟临床应用和数据积累。 然而,踝关节具有其独特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环境:

  • 关节结构复杂:踝关节的距骨接触面积小,承重应力高度集中。
  • 骨质条件差异:踝关节周围的骨质条件、血运情况与髋、膝关节不同。

这些因素导致,在踝关节部位,生物固定方式能否实现可靠、长期的骨长入固定,其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目前单纯的生物力学测试或常规动物实验等非临床研究手段,所难以充分证实的。

最终结论:必须提交临床试验资料

基于以上考量,监管机构认为,对于采用生物固定方式的踝关节假体,“已有证据不能证明产品符合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 因此,尽管总的推荐路径是同品种对比,但针对“生物型踝关节假体”这一具体类别,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必须包含申报产品自身的临床试验资料

钦思咨询申报策略建议

总而言之,在规划踝关节假体临床评价路径时,企业不能只看表面的“同品种”推荐,而必须深入评估自身产品的技术特点。对于采用骨水泥固定等成熟技术的产品,同品种对比路径是可行的。但对于技术更为前沿、临床风险和不确定性更高的生物固定型踝关节假体,企业应在项目早期就果断规划并启动临床试验。清晰地认识到这一路径差异,是保障产品顺利获批上市的关键。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