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套微生物限度的要求与控制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近日发布了《非无菌提供的避孕套,微生物负载应如何考虑》的共性问题解答:

建议按照需氧菌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分别制订负载量,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列为控制菌,不得检出。

我们来对其进行解读:

虽然避孕套属于非无菌提供的医疗器械,但这绝不意味着其在微生物方面没有任何要求。“非无菌”不等于“不洁净”。恰恰相反,作为与人体粘膜密切接触的产品,其微生物污染水平受到严格的控制,即“微生物限度”(或称“微生物负载”)。在进行产品医疗器械注册时,制定科学、合规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是产品安全性的基本保证。

核心原则:“总量控制 + 控制菌”的双重体系

对于非无菌提供的避孕套,其微生物限度的评价是一个双重体系,既要控制污染的“总量”,又要杜绝特定“坏蛋”的存在。

“总量控制”:设定微生物负载的上限

这是对产品整体洁净度的量化要求。企业需要在产品技术要求中,分别对以下两项指标设定明确的可接受上限值(CFU/g 或 CFU/个):

  1. 需氧菌菌落总数(TAMC)
  2.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

这两个指标共同反映了产品在出厂时,其表面携带的“背景”微生物的总量水平,必须被控制在一个足够低的范围内。

“控制菌”:零容忍的特定致病菌

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之上,法规对几种特定的、可能引起粘膜或皮肤感染的致病菌,采取了“零容忍”政策。这些菌被称为“控制菌”。在产品技术要求型号规格中,必须明确规定这些控制菌“不得检出”。

必须不得检出的三种控制菌

对于避孕套产品,建议列为控制菌并要求“不得检出”的至少包括以下三种:

  •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只要在产品中检出以上任何一种活菌,无论其菌落总数是否超标,该产品都应被判定为不合格。

钦思咨询合规建议

总而言之,避孕套微生物限度的评价,是一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企业在制定产品标准时,不仅要通过生产环境和工艺控制,确保菌落总数达标,更要建立针对性的监控措施,确保生产全链条不会引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高风险致病菌。对于如何设定合理的限值及建立相应的检验方法,寻求专业的医疗器械注册咨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符合审评要求。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