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试剂临床试验中多机型适用性的验证策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近日发布了《对于核酸检测试剂,同时适用于快检机型和常规机型时,临床试验如何要求》的共性问题解答:

针对核酸检测试剂,同时适用于快检机型(如:PCR过程中延伸时间较常规机型缩短等)和常规机型,两种机型上反应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检测时间存在差异的,如经临床前验证试验体外诊断试剂在快检机型与常规机型上的检测性能一致,则临床试验中建议以代表性快检机型为主机型进行临床试验,同时纳入一定数量样本,进行代表性快检机型与代表性常规机型之间的比较研究。

我们来对其进行解读:

在分子诊断领域,一款核酸检测试剂能够适配多种通量的检测平台——既能用于快速检测,又能兼容常规高通量检测——是其临床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然而,这种平台适用性的宣称,必须经过严谨的临床验证。如何设计一场科学、高效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来证实产品在不同反应程序和检测时长的平台上均能保持稳定、可靠的性能,是企业需要明确的关键策略。

前提条件:充分的临床前性能验证

在启动昂贵且周期长的临床试验之前,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已在临床前研究阶段,通过充分的分析性能验证,证明了其检测试剂在快检机型与常规机型上具有一致的检测性能。这份实验室研究数据,是后续采取简化临床试验路径的科学基础。

“主体+桥接”的临床试验设计策略

当临床前研究结论为“性能一致”时,法规允许企业采用一种被称为“主体+桥接(Primary + Bridging)”的高效临床试验策略,而无需针对两种机型分别开展两场完整的临床试验。

主体试验:以快检机型为核心

  • 试验设计:整个临床试验的主体部分,即入组法规要求的全部样本量的研究,建议以代表性的“快检机型”作为核心测试平台来开展。
  • 背后逻辑:快检机型通常会缩短PCR过程中的升降温或延伸时间,这对检测试剂的反应体系(如酶的活性、扩增效率)提出了更严苛的挑战。因此,在更具挑战性的快检平台上完成主要验证,其数据更具说服力,能够充分证明试剂的优良性能。这是充实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目录中产品技术优势的重要一环。

桥接研究:建立与常规机型的可比性

在主体试验的基础上,还需要设计一个“桥接”研究,以证明两种机型在真实临床样本检测中的可比性。

  • 试验设计:在临床试验中,纳入一定数量的样本(包括阴性和阳性样本),同时在“代表性快检机型”和“代表性常规机型”上进行平行检测
  • 研究目的:通过对这两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证明两种机型所得出的临床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份桥接研究的数据,能够将主体试验(在快检机型上开展)的结论,科学地“桥接”和外推至常规机型。

钦思咨询临床方案建议

总而言之,对于核酸检测试剂临床试验中涉及的多机型适用性验证,采用“主体+桥接”的策略,是在满足法规要求前提下,最高效、经济的路径。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扎实的临床前研究数据作为基础;二,科学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快检和常规机型;三,严谨地设计桥接研究的样本量和统计方法。对于此类复杂方案的设计,寻求专业的医疗器械注册咨询,可以帮助企业确保路径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