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袢钛板疲劳性能研究的载荷与循环次数确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近日发布了《对用于肩锁关节脱位、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的带袢钛板产品,其疲劳性能研究中的载荷及循环次数应如何确定》的共性问题解答:
对用于肩锁关节脱位、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的带袢钛板产品,其疲劳性能研究中的加载力需结合临床受力特征确定,应能模拟预期临床力学环境;其疲劳循环次数需结合临床使用情形、临床预期使用寿命和患者愈合周期确定,具体疲劳循环次数考虑因素如下:
(一)若为软组织修复期间提供骨与骨间固定的情形(带袢钛板不发挥骨折固定功能),疲劳循环次数可参照YY/T 1927-2024执行。申报资料中需说明申报产品“不适用于创伤类骨折固定和韧带永久替代”。若未说明,说明书中需要警示“不适用于创伤类骨折固定和韧带永久替代”。
(二)若适用于韧带撕脱小骨块固定情况,疲劳循环次数需结合临床使用情形、临床使用寿命和患者愈合周期确定,一般情况下循环次数可参考创伤类骨折修复周期的使用寿命要求。申报资料中需说明申报产品“不适用于韧带永久替代”。若未说明,说明书中需要警示“不适用于韧带永久替代”。
(三)除非有充分的生物力学和临床证据证明其安全有效性,否则不宜宣称带袢钛板能在下胫腓、肩锁关节处发挥韧带永久替代功能。
我们来对其进行解读:
带袢钛板(Suture Button Plate)作为一种用于肩锁关节脱位、下胫腓联合分离等韧带损伤修复的新型内固定器械,其在体内的长期力学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疲劳性能研究是其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与其他创伤植入物不同,带袢钛板的疲劳测试参数——特别是加载力和循环次数——的确定,与其精细化的临床预期用途紧密相关。
疲劳加载力的确定原则:模拟真实临床受力
无论产品的预期用途如何,其疲劳测试中施加的加载力,都必须基于一个统一的原则:科学地模拟产品在预期临床力学环境下的受力特征。
企业需要通过生物力学文献、有限元分析或体外机械测试等方法,对产品植入部位(如肩锁关节)在人体日常活动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一个能够代表临床真实负载的、合理的测试载荷。
疲劳循环次数的确定:与临床用途强关联
与加载力不同,疲劳测试所需循环次数的确定,则直接取决于产品具体的临床使用情形和宣称。
场景一:用于软组织修复固定
- 预期用途: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为断裂的韧带(如喙锁韧带)在愈合期间,提供临时的、骨与骨之间的稳定固定,其本身不发挥骨折固定功能。
- 循环次数要求:由于软组织愈合周期相对较短,其疲劳循环次数可参照YY/T 1927-2024等相关标准的要求执行。
- 说明书要求:为避免临床误用,申报资料和医疗器械说明书中,必须明确警示或说明产品“不适用于创伤类骨折固定和韧带永久替代”。
场景二:用于韧带撕脱小骨块固定
- 预期用途:产品不仅要固定关节,还需同时固定被韧带撕脱下来的小骨块。
- 循环次数要求:由于涉及骨性愈合,产品需要承担更长时间的负载。因此,其疲劳循环次数需要结合骨愈合周期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参考创伤类骨折修复产品的寿命要求,这通常意味着需要进行更高次数的疲劳测试。
- 说明书要求:同样,说明书中需要警示该产品“不适用于韧带永久替代”。
禁区:宣称“韧带永久替代”
- 预期用途:产品能够永久性地替代原有韧带的功能。
- 要求:这是一个极高风险的宣称,意味着产品需要承受人体终生的力学循环。因此,除非企业能够提供充分的生物力学和临床证据(通常指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来证明其长期的安全有效性,否则不宜进行此类宣称。该预期用途的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要求极为严格。
钦思咨询申报建议
总而言之,带袢钛板疲劳性能研究方案的设计,必须与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临床宣称精准匹配。企业应首先明确产品的预期用途,是用于短期的软组织修复辅助,还是长期的骨性固定,并以此为依据设定相应的疲劳循环次数。确保产品的测试数据、申报资料和最终说明书中的宣称保持一致、相互支撑,是合规申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