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产品特殊性能验证的临床模拟方案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近日发布了《输注类产品申报企业应如何对产品所宣称的特殊性能进行验证》的共性问题解答:
申报企业除应根据产品特点在技术要求中制定相应的物理、化学要求外,还应模拟临床实际使用状态,对该特殊性能进行验证。验证试验应至少考虑产品设计、预期用途、使用方法、使用期限等方面,根据产品特点来制定适合所申报产品的试验方法。在制定试验方案的过程中,应至少考虑以下内容:
1)试验步骤,应与临床实际操作一致;
2)试验条件的选择,应能覆盖临床可能涉及的情况;
3)试验样本大小,应能体现试验科学性;
4)验证次数,应不小于产品宣称的使用次数;
5)其他相关的指南文件等。
我们来对其进行解读:
对于输液器、留置针等各类输注产品,满足常规标准中既定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是其上市的基础。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许多产品会通过宣称“耐高压”、“防反流”、“抗折曲”、“可连续使用7天”等特殊性能来突显其优势。这些“特殊宣称”并非简单的营销口号,而是必须经过严格验证并提交资料的技术主张,是医疗器械设计开发阶段就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超越基础测试:临床模拟验证的核心地位
产品的特殊性能,其价值在于能够在复杂的临床使用环境中稳定表现。常规的实验室台架测试,往往难以完全复现临床操作的各种变量,如患者的移动、药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长时间的使用等。因此,法规要求企业必须设计并执行能够“模拟临床实际使用状态”的验证试验,用以提供客观、有力的证据,证明其特殊性能在真实世界中是可靠的。
验证方案设计的五大关键考量点
一份严谨、科学的临床模拟验证方案,是整个验证工作成功的基石。在设计方案时,必须系统性地考虑以下五个关键要素:
试验步骤:还原真实临床操作
验证试验的整个流程,应尽可能地模仿和还原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实际操作。从产品的拆封、预冲、连接、输注,到最终的断开和废弃,每一步都应与产品说明书中所指导的使用方法保持一致,以确保验证的场景相关性。
试验条件:覆盖最严苛的临床场景
为了充分评估产品性能的稳健性,试验条件的选择应覆盖临床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尤其是“最严苛”的边界条件。例如,若宣称耐高压,则试验压力应达到或略高于宣称的上限;若宣称可长期使用,则试验环境应考虑温度变化、光照、液体持续流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试验样本量:确保结果的科学性
验证试验的样本量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能够满足统计学要求,以证明试验结果并非偶然。仅用一两个样品进行测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合理的样本量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验证次数/时长:匹配产品宣称
试验的持续时间或循环次数必须与产品的宣称直接挂钩。这是一个硬性要求。例如,一个宣称可重复穿刺100次的输液接头,其验证试验的穿刺次数不得少于100次;一个宣称可连续留置7天的产品,其模拟使用验证的时长就必须达到并超过7天。
法规与标准:参考相关指南文件
验证方案的制定不应“闭门造车”。企业应主动查阅并参考与该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监管机构发布的各类医疗器械注册指南文件。将这些标准和指南中的相关要求融入试验方案,可以确保验证工作的合规性和科学性。
钦思咨询申报建议
总而言之,输注类产品的任何一项特殊性能宣称,都必须从“市场语言”回归到“科学数据”。一份设计精良、执行严谨、数据完整的临床模拟验证报告,是连接产品独特设计与监管机构认可的桥梁。在产品研发早期就投入资源规划并执行高质量的验证工作,是确保产品顺利获批并赢得市场信任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