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针接头微生物侵入试验的挑战菌种选择原则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近日发布了《无针接头类产品进行微生物侵入试验时,试验用微生物如何选择》的共性问题解答:
微生物侵入试验应当模拟临床上多次使用的情况,试验中所使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应当和临床上所使用器械接入部位可能感染微生物的状态相似,建议采用2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和2种革兰氏阳性细菌,至少应是1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和1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所选择用于试验的微生物应是临床输液感染常见的微生物,可参考《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发布)进行选择。
我们来对其进行解读:
无针输液接头作为一种密闭式的输液连接部件,其核心功能之一是在多次使用过程中有效阻隔外界微生物的侵入,从而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因此,微生物侵入试验是评价其性能、支持产品安全有效性声明的关键验证项目。这一性能验证数据,是产品整体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报告中不可或缺的证据。
要使这项试验科学有效,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应该选择哪些微生物作为“挑战菌种”来进行测试?
核心原则:模拟临床感染的真实场景
微生物侵入试验的根本目的,是模拟并验证产品在临床复杂环境下的抗感染能力。因此,挑战菌种的选择绝不能脱离临床实际。试验所采用的微生物,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应尽可能地模拟临床上器械接入部位可能遇到的、导致感染的真实微生物状态。这意味着,选择的菌种必须具有充分的临床相关性。
挑战菌种选择的具体要求与依据
基于上述核心原则,在具体选择挑战菌种时,应遵循以下要求:
菌种搭配:兼顾革兰氏阴性与阳性菌
为了全面地挑战产品的微生物屏障功能,试验菌种的搭配需要具有代表性。具体要求如下:
- 最低要求:至少包含1种革兰氏阴性菌和1种革兰氏阳性菌。
- 推荐方案:建议采用2种革兰氏阴性菌和2种革兰氏阳性菌的组合。
这样搭配的科学性在于,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表面常见的定植菌,也是CRBSI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而革兰氏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则是医院环境中常见的、且耐药性强的病原体。同时对这两类结构和特性截然不同的细菌进行测试,能更全面地评估产品的防护能力。
菌种来源:参考权威临床感染指南
菌种的选择并非凭空决定,而应基于权威的临床证据。监管法规明确建议,企业应参考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发布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这份指南汇集了国内临床感染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其中会列出导致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企业应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菌株作为挑战菌种,例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等。将选择的菌种与这份指南关联起来,能为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最强有力的佐证,相关内容也应在风险管理文件和医疗器械说明书中得到体现。
钦思咨询验证策略建议
总结而言,无针接头微生物侵入试验的挑战菌种选择,是一个以临床为导向的科学决策过程。企业不仅要满足革兰氏阴/阳性菌搭配的数量要求,更重要的是,其选择的每一种菌株,都应能在权威的临床指南中找到依据,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有说服力的证据链。这不仅是对法规要求的遵循,更是对产品临床应用风险的有效管控。